龙虎巷历史文化街区。
老地名含义、来历。
《南京地名大全》封面。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静 马道军
地名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南京出现过逾2万个老地名,较有文化价值的约2000个,而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其中约1900个老地名已经消失。
复活使用老地名,传承古都历史文脉。近年来,我市结合城市更新,对现存重要的老地名积极展开保护,同时通过重启一批有价值的老地名,赓续城市文脉。
11月7日,民政部召开全国“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工作视频会议,要求民政部门联合规划、建设等多部门,结合城市更新、乡村振兴,赋予老地名新的意义。我市将以江宁区入选试点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城市“软更新”,提升老地名承载的文化自信。
地名故事
留住美丽乡愁
有价值的老地名陆续“回归”
去年以来,南京多个老地名“复活”。无论是秦淮区的“小西湖”,还是雨花台区的“能仁里”,抑或是城东地区的“麒麟湖”“沧波湖”,这些老地名承载着一代代人浓烈的乡愁回忆,更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遗产。
软硬更新一起上,小西湖要有“湖”了
位于秦淮区的小西湖历史文化街区是网红打卡热门地之一,这里既有白墙青瓦的传统江南民居风味,又有现代建筑造景的潮流时髦,汇聚了众多颇有格调的书店、咖啡厅、餐馆。
小西湖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据记载,明代戏曲家徐霖在箍桶巷西侧修建了私家园林,取名为快园。在快园里有一个风景之美堪比杭州西湖的池塘,名曰小西湖。
不过,如今外地游客到了小西湖,心里总会浮起一个问号,“小西湖怎么没有湖?”原来,随着历史变迁,快园荒废了,池塘被填平。虽然“小西湖”已不复存在,但是这个地名却被一直沿用了下来。
记者了解到,小西湖历史文化街区将复建历史上的“快园”,工程将于今年年底前启动,打造一处有水有亭的景观。这意味着,小西湖真的要有“湖”了。
著名作家、南京地方史专家薛光告诉记者,小西湖地名其实一直在用,但地名应有相应的空间实体,“重启”老地名包括名字和实体空间的双重恢复。
“能仁里”成新路名,大小牛首巷时隔28年回归
说到能仁里,老南京人都不陌生。雨花西路东侧、雨花北路两边的区域,都可称作能仁里,这里包含能仁里一村、二村、三村。
阿财菜饼店、水西门鸭子店、夫子庙面馆、汪家馄饨……对南京人来说,能仁里有最纯正的“烟火气”,有留住老南京人“专属味蕾”的记忆。
说到能仁里这个地名,就不得不说能仁寺。据《南京地名大全》记载,能仁寺,位于雨花台西侧。南朝宋元嘉二年(公元425年)建报恩寺于南门外,即此处。五代称奉先寺,宋改能仁寺,明洪武间改建,现仅存大殿一座。
雨花台区民政局区划地名负责人张浩介绍,去年9月,雨花台区确定将位于雨花街道,西起雨花西路、东至能仁里居民小区,长298米、宽9米,沥青路面的道路命名为“能仁里”。
老地名与周边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是一条情感纽带。
去年,秦淮区七家湾地区也“复活”了两处老地名,分别是大牛首巷和小牛首巷。作为传统回民聚居区,这里曾集中大小宰牛作坊,明代地图上就有“大牛首巷”和“小牛首巷”两个地名。1993年建邺路拓宽时,大、小牛首巷地名消失,给交通管理和居民生活造成一些困惑。时隔28年,这两个消失的老地名回来了。
生动“移植”,“麒麟”“沧波”由门变湖
麒麟生态公园中,距离明城墙遗址约1000米处,静卧着两片湖泊。
今年4月28日,南京麒麟生态公园湖泊征名活动启动,共征集到近500组名称。经过专家评审、网络投票等环节,“麒麟湖”“沧波湖”这两个名字脱颖而出。
据主办方介绍,之所以给双湖取名“麒麟湖”“沧波湖”,是因为这两个名字不仅有记忆点,更容易引起市民共情,也是对南京历史文化的传承。
其实,“麒麟”和“沧波”这两个名字由来已久。600多年前,南京外郭城18个城门中,屹立在东南方位的两个城门就是“麒麟门”和“沧波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