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印迹|黄川模:四川宜宾市南溪区罗龙寺与朝阳洞石刻考述
2022-08-03 14:12 来源: 人文宽窄
原标题:蜀地印迹|黄川模:四川宜宾市南溪区罗龙寺与朝阳洞石刻考述
黄川模(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史志研究学会)
南溪县(今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为千年古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南溪县罗龙乡(今为宜宾三江新区罗龙街道)为南溪明代时有名可考的五个乡之一,时名新兴乡,也是南溪到宜宾的必经孔道。罗龙场位于南溪县城西南三十里,南临长江,场上原有罗龙寺、文武宫(含奎星楼)、林氏节孝坊等古代建筑。罗龙境内的罗龙寺和朝阳洞可谓承载罗龙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
罗龙场上的罗龙寺清嘉庆《南溪县志·疆域志》载:罗龙池在县西三十里(罗龙场北),有上中下三池,相连如贯,周遭可五六百亩。每当秋获后山水奔集,皆汇注于中,三池浑若一池,远眺弥漫,状如烟海,两岸居民以小艇相往来,恍入西湖佳胜。夏初堤防疏流,沿曾家坝而下,可溉田三千余亩,而三池仍以艺稻,县境称沃壤焉。
同治《南溪县志·艺文》载:道光十八年,衿耆商贾创议建立太平公所(救生船、救生坊等),为大江生灵作无量功德,盖能破不敢行善与不肯行善之积习,而又期诸久远不渝,诚盛举也。时任县令翁绍海撰文《南溪罗龙场太平公所记》。
民国《南溪县志·舆地》载:罗龙寺在罗龙场侧,建置无考,原名广福寺,明成化二年重修,场以此得名。清乾隆光绪中,乡人集资培修。今设初级小学于此。民国《南溪县志·金石》载:罗龙场罗龙寺钟,明成化八年铸。
民国《南溪县志·舆地·场镇》载:罗龙场属南溪县第四区,距县城三十里,明中叶设置,集期为一四七,因场上有罗龙寺而得名。据罗龙寺碑载,明时场名新兴场。明崇祯时毁,清康熙时修复。
《近代巴蜀诗抄》(2005,巴蜀书社)收有清末民初南溪举人钟朝煦诗一首《新场晚眺》,新场即罗龙场。诗作借景抒怀,感叹人生的落寞与艰难。诗曰:
看碧成朱妄也真,渡头落日故留人。 桔槔俯仰成何事,黍麦低仰各有因。 试掉头时云吐月,一弹指顷甑生尘。 虚舟飘泊空江晚,苇岸蓬窗处处邻。如果今人以为原名广福寺的罗龙寺即为县城西街的广福寺,那就错得远了。请看,民国《南溪县志·舆地》载:广福寺在城西大街。宋熙宁间建,明嘉靖中重修。闻其殿宇较今寺为广阔,明季毁于兵。清康熙时重修。寺内有明知县高旸书“白云长老寄迹处”七字。相传佛殿跪拜处石有龙纹,夏暑蚊蚋不侵。民国十四年警察局移此,后改为市政公所,今商会移入。此外,民国《南溪县志·金石》也有相似记载。因此,二者只是曾经同名,实非同一寺庙。
《酒都文物——宜宾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成》(宜宾市博物院,2021,文物出版社)载:罗龙寺位于罗龙镇杉木村,建(重修)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清乾隆、光绪年间相继维修。坐北朝南,复合四合院布局,建筑面积779.9平方米。厢房:面阔三间11米,进深一间5.8米。后殿:木结构单檐悬山顶,穿斗式梁架,三穿五柱,面阔五间25.4米,进深一间7米,通高6米,素面台基高0.2米。正殿:木结构重檐歇山式顶,抬梁式梁架,檐下施斗拱6朵,八架椽屋,前后乳栿搭牵用四柱,面阔三间21.5米,进深三间13.8米,通高8米,素面台基高0.7米,踏道系重修。前殿:木结构单檐硬山顶,抬梁穿斗梁架,面阔5间25.4米,进深一间7米,通高6米,素面台基0.5米,垂带式踏道3级。
2021年6月13日,笔者与罗龙镇文化站站长郭道明老师相约,考察了罗龙寺。数百年风雨的侵蚀,使得这座闻名遐迩的明清古寺早已残破不堪,据说差点被拆毁。正殿虽然早已漏雨,但还竖立着几根坚固的方形石柱,其中一根尚有一方石刻,几乎模糊,仅能辨认残留的刻字有“神人”“兴供”“不朽”“徐元德、杨禄、沈汉”等。此寺的建筑布局大体尚存,只是从民国中期起,经历了乡初等小学、中心小学、区公所、乡邮电所、县磷肥厂家属区等变迁,部分墙体已换成现代红砖,但仍能从摇摇欲坠、横七竖八的建筑构件中,发现少量残存的精美的斗拱、黄瓦、瓦口、石柱、木柱、穿枋、刻有精美云纹的圆形石础等,墙上的青色老砖上有多处工整的繁体字“罗龙寺”“罗龙寺化记”砖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