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岁尾,又开新局。
2021年12月27日,川渝高竹新区管理机构正式揭牌。同一时间,高竹新区28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落地,这一全国唯一实体化运行的跨省域共建新区步入发展快车道。
一年多前,川渝两省市政府共同批复在广安邻水县和重庆渝北区交界处设立高竹新区,共耕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实验田”。
如同其名,一年多来,新区拔节生长,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区建设的一个缩影。
2021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两年来,川渝两地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自觉行动,聚焦“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的发展定位,突出高质量发展导向和高水平协作联动,高位统筹,系统谋划,一条心、一盘棋,扎实推进双方议定事项落地实施,着力健全完善规划政策体系,推动重点任务加快落地,聚力重点区域率先突破,加强体制机制集成创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成势见效。
两年签署合作协议500多个——合作数量之多、层级之宽、密度之高、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1月1日,迎着2022年的第一缕阳光,资阳乐至高铁商贸新城挖开第一镐土。
作为成渝中线高铁的配套项目,乐至方面立下军令状:保证高铁贯通前竣工。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着眼“两个大局”、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战略决策,更是四川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迎来的重大机遇。
如何抓住机遇?
行动要快。两年来,川渝两地勠力同心,战疫情、战脱贫、战各种自然灾害,相向而行的步伐从未停歇——
中央重要的会议精神,庚即传达。据统计,两年来,四川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主题的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专题会议及省政府常务会高达70余次。
2021年上半年,由省市党委书记为组长、省(市)长为第一副组长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暨推进区域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川渝两省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联席会议机制、常务副省(市)协调会议机制、下设7个专项工作组的跨省联合办公室逐一建立,全面构建起从决策、协调到执行的三级运作机制。迄今,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已经举办了4次,每次会议,都致力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问题解决,并形成丰硕成果。
不仅如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出仅仅半年,重庆与四川还相继以省委全会名义,审议通过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牵引”成为推动两地工作的始终遵循。
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
两年来,川渝合作的双手一再紧握。据不完全统计,两地各部门、各市州区县、各领域共签署合作协议500多个,合作数量之多、层级之宽、密度之高、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两年来,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特征初步显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被列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四极”、获批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10个毗邻地区合作功能平台设立……2021年,川渝地区GDP总量占全国比重较上年提高0.15个百分点;2021年前三季度,这一良好发展势头进一步延续,双城经济圈建设见到新成效。
川渝省级高速公路通道已达13条——聚焦补短板、打基础、增动力、利长远重点任务,国家战略正转化为两地发展的实际成果
全程两个半小时!2021年12月24日,成资渝高速公路正式通车,天府新区到重庆两江新区实现高速直达。
在此之前,从天府新区到两江新区,单程至少需要4个小时。 一条高速路,让川渝之间的联系更密、距离更近。
两年来,聚焦补短板、打基础、增动力、利长远重点任务,川渝携手唱好“双城记”,持续强化各地区、各领域和各层级协同合作力度,不断将国家战略转化为推动两地发展的实际行动。
筑牢发展新根基。一个案例被反复提及:2021年11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成达万高铁可研报告。40天后,项目即破土动工。
两年来,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交通强国试点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获批契机,累计开工现代基础设施项目29个,完成投资1300亿元以上。迄今,川渝省级高速公路通道已达13条、在建7条,渝昆高铁、渝西高铁和成渝高铁中线等项目正支撑起“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