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史上的最佳成绩——2022全球工程机械50强榜单近期揭晓,徐工集团名列第三。
走进徐工集团,在公司最醒目的位置,立着一台XCA220型全地面起重机。
2021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徐工集团重型机械有限公司时,饶有兴致地登上公司完全自主研发的XCA220型全地面轮式起重机驾驶室。总书记强调,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脊梁,要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努力占领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国。
“亲切的关怀,殷殷的嘱托,坚定了徐工集团广大干部职工锚定更高目标、追求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念。5年来,我们创新再创新,攀登再攀登,向着世界一流企业进发。”徐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东升说。
链上攻关,重要零部件自主可控
在徐工集团下属阿马凯液压技术有限公司,一枚蓝色外壳的阀块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操作员李同同摁下启动键,工作台顺时针转动起来,机床上方的刀具轮流打磨阀芯孔。
“液压系统相当于起重机的心脏,决定着起吊的高度与重量。这是液压阀上的关键零部件电磁阀,整个制造过程叫作珩磨。”阿马凯公司工艺技术部副部长王宗勇说,别看电磁阀个头不大,却控制着起重机“长胳膊”的内外伸缩,及所吊重物上下升降。
2021年前,受制于加工精度,高端电磁阀只能从国外进口。为了攻克技术难题,徐工集团打通内部研发资源,立志为液压阀生产打造一把“尖刀”。
“通过理论模型计算,我们发现一次加工需要有5把刀,有的负责粗加工,有的负责细加工,还有的负责抛光、精修,最后的误差才能不超过1微米。”王宗勇说。
理论设想走通了,如何能将珩磨的机床做出来?徐工决定沿着产业链找助力。
“太难了。”这是首次接到任务时,合作公司工程师孙亚刚的感受。要将5把大刀集成到一个多工位的加工中心,加工体量如此小而轻的阀块,主轴、座架、工位都要既精准又稳定。
为了解决难题,孙亚刚找来了产业链上游的主轴、电机、面板等企业一起研发。“整机打造出来后,我们又与徐工集团进行反复测试、调整,直到实现理想精度。”孙亚刚介绍,作为一家业内普通企业,经此一“战”,逐渐成为细分市场的“龙头”,对下游企业也有了“带队”能力。
将电磁阀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徐工的全地面起重机连创佳绩。从220吨到1200吨,再到1800吨、2600吨,一次次刷新全球全地面起重机的起重重量纪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近年来,徐工集团发挥链主作用,带领产业链上下游先后攻克高端全自动变速箱、高速高机动转向驱动桥、超大扭矩行走减速机等23项传动系统关键技术,新开发液压阀、油缸产品30余类,获得授权专利243项。
“最近,徐工集团召集了国内20多家行业头部企业,一起制定工程机械液压缸用精密无缝钢管的国家标准。以标准促发展,带动全产业一起强起来。”杨东升说。
数字再造,智能化贯穿全周期
正值冬季,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玉龙铜矿采矿场,一台XE690DK挖掘机遇到了麻烦。
此时,2700公里外的徐州,徐工挖掘机械有限公司智慧服务管理平台上,该挖掘机所在位置也弹出提醒:转速低于设定值。
“这是自动预警。”仔细分析,公司服务管理部部长顾海瑞认为,挖掘机可能有“高原反应”,动力输出不足。
顾海瑞立即派出工单,就近转给昌都市的一家服务网点。不到15分钟,网点响应,派出“医生”给挖掘机“看病开药”。然而两小时后,前方却传来消息:由于矿区封闭管控,赶到的“医生”短时间内无法进入现场。这可怎么办?
工单再次转回总部,顾海瑞决定“远程会诊”。他请来技术中心的专家,为这台挖掘机重新编写代码,刷新电控程序。“相当于给它打了一剂‘强心针’,增加进气量,提升挖掘机的工作能力。”顾海瑞不断查看最新数据:5分钟后,发动机转速逐步恢复到了1500转/分,自动预警也成功解除。
千里维修,秘密就藏在每台挖掘机驾驶室的“小黑匣”中。它叫“汉云智能终端”,利用北斗定位系统和5G网络,将实时采集的设备位置、转速、能耗、压力等工业数据传送到徐州总部的管理人员手中。
“实现这一切的数字化底座,是徐工汉云5G工业互联网平台。”徐工汉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黄凯介绍,底座上链接着“徐工造”的135万台设备,通过大数据采集分析,进行“设备画像”、生成“体检报告”,研发出面向管理端的“远程智慧平台”和面向客户端的“徐工e修”等应用界面2万余个。
这些数据的采集,从挖掘机还是一个个零部件的时候就开始了,智慧化贯穿了设备的全生命周期。